畜牧资讯

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 《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等 四个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

2023-03-28来源: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为促进兽用中药研发,加强兽用中药药学研究指导,根据《兽药注册办法》等规章,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起草了《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附件1—4),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3年3月31日前,将有关意见反馈至电子邮箱1069290168@qq.com。

  附件1:《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docx

  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一、概述
  兽用中药新药研究是一项涉及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等多学科研究的系统工程。药学研究主要包括处方药味及其质量、剂型、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稳定性等研究内容。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应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特点、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及不同研究阶段的主要目的,开展针对性研究,落实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中药传承与创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兽用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前、申请上市许可及上市后研究各阶段需要完成的药学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基本要求,为兽用中药新药研究提供参考。对于具体产品不必拘泥于本指导原则提出的分阶段要求,应根据产品特点,科学合理安排研究内容。
  二、一般原则
  (一)遵循中兽医药理论指导
  兽用中药新药药学研究应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尊重传统经验和临床实践,鼓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创新。
  (二)符合中药特点及研发规律
  应根据中药的特点及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中药的复杂性、新药研发的渐进性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研究目的,分阶段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体现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新药的研发质量和效率,促进中药传承和创新发展。
  (三)践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兽用中药新药药学研究应体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并随着对产品认知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持续改进药品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促进药品质量不断提升。
  三、基本内容
  (一)申请临床试验
  应完成下列药学研究工作,为临床试验提供质量基本稳定的样品,满足临床试验的需求。研究内容包括固定处方药味和给药途径;明确药材基原及药用部位、饮片炮制方法、制备工艺;建立质量标准,基本完成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控制研究,达到质量基本可控;保证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稳定。
  1. 处方药味及其质量
  兽用中药新药的处方药味(包括中药饮片、提取物等)应固定。明确药材的基原、药用部位、质量要求、饮片的炮制方法及质量标准等。关注药材的产地、采收期(包括采收年限和采收时间,下同)等。
  为保证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稳定,应关注所用药材的质量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野生药材应按照相关要求开展资源评估研究。对于确需使用珍稀濒危野生药材的,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重点考虑种植养殖的可行性。
  2. 剂型及制备工艺
  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人用经验、各药味所含化学成份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等,开展兽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
  应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及主要工艺参数研究,明确剂型和制备工艺,说明其选择的合理性。明确前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方法及主要工艺参数,基本明确中间体(如浸膏等)的得率/得量等关键工艺指标。进行制剂处方设计及成型工艺研究,明确所用辅料、成型工艺及其主要工艺参数。
  制备工艺应经中试放大研究确定,明确主要工艺参数。考虑商业规模生产设备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用样品应采用中试及以上生产规模的样品。
  3. 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
  对兽用中药新药用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及辅料开展质量控制研究,建立质量标准。应围绕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开展质量研究,重点对影响安全性的质控项目进行研究,如毒性成份及其控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应逐步完善。
  4. 稳定性研究
  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选择适宜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研究确定贮藏条件,保证临床试验用样品的质量稳定。
  (二)Ⅲ期临床试验前
  临床试验所用样品一般应采用生产规模制备的样品,生产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1. 处方药味及其质量
  在前期固定药材基原及药用部位、饮片炮制方法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处方中药材的产地、采收期及产地加工、生产方式(野生、种植养殖、其他方式)、贮藏方法和条件等对药材质量影响的系统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完善并确定药材相关信息,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并应对药材、饮片等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研究完善。对于确需使用珍稀濒危野生药材的,应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研究。
  2. 生产工艺
  根据前期临床试验情况和研究结果,完成规模化生产研究,固定生产工艺并明确详细的工艺参数,确保Ⅲ期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稳定。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不变的前提下,若需要对工艺参数、成型工艺、辅料、规格等进行变更的,应根据实际发生变更情况,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研究工作,说明其合理性、必要性,必要时提出补充申请。
  3. 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
  继续开展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完善工作,如增加专属性鉴别药味、多指标的含量测定等。根据产品具体情况开展安全性相关指标(如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的研究,视结果列入标准,以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
  4. 稳定性研究
  继续进行稳定性研究,保证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的质量稳定。
  (三)申请上市许可
  应完成全部药学研究工作,明确生产工艺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合理范围,建立基本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保证上市后药品与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一致。
  1. 处方药味及其质量
  根据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用样品、临床试验用样品所用药材/饮片情况,结合药材/饮片相关研究结果,固定药材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期、加工方法及饮片炮制工艺参数等。结合临床试验情况及制剂需要,完善药材、饮片等质量标准。
  为保证药材质量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应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药材资源评估;对于使用的珍稀濒危野生药材,应满足上市后生产的需要。
  2. 生产工艺
  根据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的制备工艺,建立生产过程的控制指标,完成商业规模的生产工艺验证,确定申请上市的生产工艺及工艺参数,确定中间体(如浸膏等)的得率/得量范围等,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生产工艺应稳定可行,生产条件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所用辅料应符合关联审评审批相关要求。
  3. 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
  应加强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及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质量研究,关注生产过程的质量变化,构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药品全过程质量控制。
  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应根据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的检测结果,反映临床试验用样品的质量状况,含量测定等检测指标应制定合理的范围,确保制剂质量稳定。根据产品特点,探索建立指纹或特征图谱、生物活性检测等项目。
  4. 稳定性研究
  根据生产规模样品的稳定性考察结果,确定有效期及贮藏条件。
  明确直接接触样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及其质量控制要求。所用直接接触样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应符合关联审评审批相关要求。
  (四)上市后研究
  继续加强质量控制研究,对野生药材开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研究,建立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保障药材质量稳定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设备的更新以及对产品认识的不断深入等,开展相关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和临床使用情况,不断积累相关数据,关注药品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可控性,建立完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推动药品质量不断提升。
  四、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20年11月2日.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年.?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
  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兽用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0年.
  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0年.
  6.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兽用中药新药用饮片炮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0年.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
  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

  附件2:《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doc

  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的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申请人应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处方组成、药物性质及剂型特点,尊重传统用药经验,结合现代技术与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明确工艺路线和具体工艺参数,做到工艺合理、可行、药品质量均一稳定可控,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
  本指导原则涉及以下内容:前处理研究、提取纯化与浓缩干燥研究、成型研究、包装选择研究、中试研究、商业规模生产研究、工艺验证等。
  由于中药复方组成复杂、化学成份众多以及存在多靶点作用等特点;不同处方药味组成不同,相同的药味针对不同的适应症和临床需求,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制剂制备工艺、技术与方法繁多,新技术与新方法不断涌现;不同的制备工艺、方法与技术所应考虑的重点,需进行研究的难点,要确定的技术参数,均有可能不同。因此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研究既要遵循中兽医药理论,尊重传统用药经验,又要遵循药品研究的一般规律,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在分析处方组成和各药味之间的关系、各药味所含成份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制剂工艺和生产实际、环保节能等要求,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合理的试验设计和评价指标,开展相关研究。鼓励采用符合产品特点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辅料。
  二、基本原则及要求
  (一)尊重传统用药经验
  兽用中药制剂的研究是基于中医药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是以既往古籍及现代文献记载以及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研究探索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的。兽用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应遵循中兽医药理论,尊重传统用药经验。因此前期的文献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临床应用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越能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二)质量源于设计
  兽用中药制剂研究应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兽用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初期就应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在了解药物配伍、临床应用等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工艺路线和药物剂型,通过试验研究,理解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和量质传递,确定关键工艺参数;根据物料性质、工艺条件等,建立能满足产品质量设计要求且工艺稳健的设计空间,如确定工艺参数控制范围等,并根据设计空间,开展质量风险管理,确立质量控制策略和药品质量标准体系。
  (三)整体质量评价
  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中的评价应体现复方整体质量特性。应结合复方中药的特点,从临床应用情况、组方配伍、所含的化学成份、药理药效等方面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关注与药品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性。
  工艺研究选择的指标应该是全面、科学、客观,并尽可能是可量化的,能够客观反映相关工艺过程的变化,能够反映药物质量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药效物质的转移规律,保证工艺过程可控。应建立中间体/中间产物和工艺动态过程控制评价指标及判断标准。应建立环境友好、成本适宜的生产工艺,并作为质量评价指标。
  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密切相关,应树立生产设备是为药品质量服务的理念,生产设备的选择应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
  (四)工艺持续改进
  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兽用中药制剂工艺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各研究阶段确定的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由于工艺条件、批量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般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验证和改进,上市前应进行商业规模的生产条件验证,确定生产工艺和工艺参数。
  兽用中药制剂新药生产工艺研究中,工艺路线、关键工艺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工艺优化研究工作可在确证性临床试验前进行。上市前各研究阶段及上市后的工艺改进研究,可参照相关指导原则。
  三、主要内容
  (一)前处理研究
  药材前处理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灭菌等。饮片炮制研究应尊重临床应用的饮片炮制工艺,符合兽用中药制剂研究设计的需要,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根据具体药物特点、剂型和制剂设计等要求,如需对饮片进行粉碎、灭菌等前处理,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设备、工艺条件和参数,确定相关质量控制要求。
  (二)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研究
  兽用中药制剂成份复杂,为尽可能保留药效物质、降低服用量、便于制剂等,一般需要经过提取、纯化处理。提取、纯化技术的合理、正确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的发挥和药材资源的利用。兽用中药制剂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研究过程中应围绕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注重中医组方配伍理论和临床传统应用经验(如合煎、分煎、先煎、后下等),关注组方药味相互作用以及饮片、中间体/中间产物和制剂的量质传递,并考虑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安全、节能、降耗、环保等要求。
  1. 工艺路线
  不同的提取纯化、浓缩干燥方法均有其特点与使用范围,应根据工艺设计目的,并结合与治疗作用及安全性相关的药物成份的理化性质,药效、安全性研究结果,已有的文献报道,选择适宜工艺路线、方法和评价指标。
  工艺路线筛选研究需要关注:
  与有效性相关的工艺路线筛选研究。对来源于临床有效方剂的中药复方,一般可以但不限于从以下方面考虑:1)临床用药经验。应考虑采用的工艺路线与临床用药(如医疗机构制剂等)工艺路线的异同,如采用与临床用药不同的生产工艺,一般宜与临床用药的工艺进行比较。2)药效学试验依据或文献依据。药效学试验可以以临床用药形式(如汤剂)等为对照,选择适宜的药效模型和主要药效学指标,进行工艺路线的对比研究。3)药效物质基础的比较。如与临床用药形式(如汤剂)对照,从物质基础等方面进行比较。
  与安全性相关的工艺路线筛选研究。应在有效性筛选的同时考察药物的安全性。一般可以但不限于以下方面考虑:前期临床用药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采用药效试验对比不同工艺路线时动物的安全性指标,有毒、有害成份,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结果。
  工艺合理性研究是兽用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支持工艺路线合理性的证据越多,为后期研究提供更多保障。应注意工艺不合理可能引发的研发风险。
  1.1提取与纯化工艺
  兽用中药制剂的提取应在充分理解传统应用方式的基础上,考虑饮片特点、有效成份性质以及剂型的要求,关注有效成份、有毒成份、浸出物的性质和其他质量属性的量质传递。提取溶剂应尽量避免选择使用一、二类有机溶剂。
  兽用中药制剂的纯化可依据中药传统用药经验或根据药物中已确认的一些有效成份的存在状态、极性、溶解性等设计科学、合理、稳定、可行的工艺。但由于兽用中药制剂中成份的复杂性,应考虑纯化的必要性和适宜性。
  1.2浓缩与干燥工艺
  依据物料的理化性质、制剂的要求,影响浓缩、干燥效果的因素,选择相应工艺,使所得产物达到要求的相对密度、含水量等,以便于制剂成型。需确定主要工艺环节及工艺条件与考察因素。应考察主要成份,关注不稳定成份。
  2. 工艺条件
  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对采用的工艺技术与方法,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优化。工艺的优选应采用准确、简便、具有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合理的方法,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对多因素、多水平进行考察。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但对于新建立的方法,应进行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研究。
  应根据具体品种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工艺及设备,固定工艺流程及其所用设备。
  工艺条件研究中应关注物料性质、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确定关键工艺参数及范围。
  2.1提取与纯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采用的提取方法不同,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有别,因此应根据所采用的提取方法与设备,考虑影响因素的选择和提取参数的确定。一般需对溶媒、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及生产设备、工艺条件进行选择,优化提取工艺。通常采用成熟公认的优选方法,如果使用新方法应考虑其适用性。
  应根据纯化的目的、拟采用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选择纯化工艺。一般应考虑拟保留的药效物质与去除物质的理化性质、拟制成的剂型与成型工艺的需要以及与生产条件的桥接。
  工艺参数的确定应有试验依据,说明试验方法、考察指标、验证试验等。工艺参数范围的确定也应有相关研究数据支持。
  2.2浓缩与干燥工艺条件的优化
  浓缩与干燥的方法和程度、设备和工艺参数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物料中成份的稳定,应结合制剂的要求对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
  应研究浓缩干燥工艺方法、主要工艺参数,工艺参数范围的确定应有相关研究数据支持。
  (三)成型研究
  兽用中药制剂成型研究应根据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性质和用量,结合用药经验、适应症等,选择适宜的剂型、辅料、生产工艺及设备。
  成型工艺的优化,应重点描述工艺研究的主要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及相关的支持性验证研究。
  1. 剂型选择
  药物剂型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作用效果的差异,从而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剂型选择应借鉴前期用药经验,以满足临床医疗需要为宗旨,在对药物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剂型特点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应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文献依据、试验资料,充分阐述剂型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性。
  剂型的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1临床需要及用药对象
  应考虑不同剂型可能适用于不同的临床病证需要,以及用药对象的顺应性和生理情况等。
  1.2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性质和用量
  中药有效成份复杂,各成份溶解性、稳定性,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各不相同,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剂型。
  选择剂型时应考虑处方量、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量及性质、临床用药剂量,以及不同剂型的载药量等。
  1.3安全性
  选择剂型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安全性。应关注剂型因素和给药途径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包括毒性和副作用)。
  另外,需要重视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研究工作。在认识药物的基本性质、剂型特点以及制剂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在剂型选择和设计中注意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 制剂处方研究
  制剂处方研究是根据制剂成型所用原料性质、剂型特点、临床用药要求等,筛选适宜的辅料,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制剂处方研究是制剂研究的重要内容。
  2.1制剂处方前研究
  制剂处方研究是制剂成型研究的基础,其目的是使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保证生产时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批间一致性。
  兽用中药制剂处方前研究中,应研究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性质。例如,制备固体制剂应主要研究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溶解特性、吸湿性、流动性、稳定性、可压性等;制备口服液体制剂应主要研究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溶解特性、酸碱性、稳定性以及嗅、味等。
  2.2辅料的选择
  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中,应对辅料的选用进行研究。所用辅料应符合药用要求,新辅料还应符合相关要求。
  辅料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原则:满足制剂成型、稳定、作用特点的要求,不与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品的检测。考虑到兽用中药制剂的特点,减少服用量及提高用药顺应性,制剂处方应能在尽可能少的辅料用量下获得良好的制剂成型性。
  2.3制剂处方筛选研究
  制剂处方筛选研究应考虑以下因素:临床用药的要求、制剂成型所用原料和辅料的性质、剂型特点等。通过处方筛选研究,初步确定制剂处方组成,明确所用辅料的种类、型号、规格、用量等。
  3.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通过制剂成型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处方设计,最终确定制剂处方、工艺和设备,并关注制剂的稳定性。
  3.1制剂成型工艺要求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一般应考虑成型工艺路线和制备技术的选择,应注意实验室条件与中试和生产的桥接,考虑大生产制剂设备的可行性、适应性。
  对单元操作或关键工艺,应进行考察,以保证质量的稳定。应研究各工序技术条件,确定详细的制剂成型工艺流程。在制剂过程中,对于含有毒药物以及用量小而活性强的药物,应特别注意其均匀性。
  3.2制剂技术、制剂设备
  在制剂研究过程中,特定的制剂技术和设备往往可能对成型工艺,以及所使用辅料的种类、用量产生很大影响,应正确选用。
  在制剂研究过程中,应重点考察设备类型、工艺参数对制剂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可采用多样化的数学建模方法开展制剂成型所用原料性质、工艺参数、关键质量属性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建立关键物料属性、关键工艺参数、制剂成型所用原料关键评价指标的设计空间,并探索相应的过程控制技术,以减少批间质量差异,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进而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先进的制剂技术以及相应的制剂设备,是提高制剂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方面,也应予以关注。
  (四)包装选择研究
  兽用中药制剂的包装选择研究主要指制剂成品、中间体/中间产物(如适用)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研究,也包括次级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研究。
  应根据产品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研究结果,选择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应符合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药品包装标签管理等相关要求。
  在某些特殊情况或文献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应加强药品与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相容性考察。特别是含有有机溶剂的液体制剂或半固体制剂,一方面可以根据迁移试验结果,考察包装材料中的成份(尤其是包材的添加剂成份)是否会渗出至药品中,引起产品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吸附试验结果,考察是否会由于包材的吸附/渗出而导致药品浓度的改变、产生沉淀等,从而引起安全性担忧。采用新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或特定剂型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在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研究中除应进行稳定性试验需要进行的项目外,还应增加适宜的考察项目。
  (五)中试研究
  中试研究是对实验室工艺合理性的验证与完善,是保证工艺达到生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必经环节。完成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系列研究后,应采用与生产基本相符的条件进行工艺放大研究,为实现商业规模的生产工艺验证提供基础。中试研究应考虑与商业规模生产的桥接。中试研究过程要制定详细的工艺规程,并做好记录。
  通过中试研究,探索关键步骤、关键工艺参数控制范围和中间体/中间产物(如浸膏等)的得率范围等,发现工艺可行性、劳动保护、环保、生产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商业规模的生产提供依据。
  中试研究设备与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一般应一致,主要技术参数应基本相符。中试样品如用于临床试验,应当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的车间制备。
  由于药品剂型不同,所用生产工艺、设备、生产车间条件、辅料、包装等有很大差异,因此在中试研究中要结合剂型,特别要考虑如何适应生产的特点开展工作。
  中试研究的投料量应考虑与商业规模生产研究的桥接,为商业规模生产提供依据。投料量、中间体/中间产物得率、成品率是衡量中试研究可行性、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中试研究的投料量应达到中试研究的目的。中间体/中间产物得率、成品率应相对稳定。
  中试研究一般需经过多批次试验,以达到工艺稳定的目的。
  (六)商业规模生产研究
  商业规模生产重点考察在规模化条件下,产品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特别是与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并进行对比与评估。通过研究,明确适于商业规模生产的所有工艺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明确饮片、中间体/中间产物、质量风险点,保障工艺稳健、环保、经济。
  商业规模生产应关注与设备的匹配性、生产各环节的流畅与便捷。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及生产效率是衡量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指标。
  商业规模生产的稳定,一般需经过多批次试验。试验中注意工艺参数、质量属性关联性,关注质量的波动性。相关记录应完善、规范、可追溯。
  (七)工艺验证
  应在开展临床试验前完成关键环节、关键工艺参数的验证,在申请上市许可前完成完整的工艺验证。工艺验证的生产环境要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生产设备要与拟定的生产规模相匹配。
  进行工艺验证时,应进行工艺验证方案的设计,按验证方案进行验证。验证结束后应形成工艺验证报告。应针对中试工艺或商业生产规模,选择适宜的指标,设计工艺验证方案,考察在拟定的生产规模以及工艺条件和参数下,人员、设备、材料、生产环境、管控措施等各方面对产品质量带来的影响。若拟定了设计空间或工艺参数范围,工艺验证中应对拟定设计空间或工艺参数范围的极值进行考察,验证工艺的可行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四、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20年11月2日.

  附件3:《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docx

  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概述
  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是在中兽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通过研究影响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因素,确定药品关键质量属性的过程。质量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质量控制指标和可接受范围,为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基于中药多成份复杂体系的特点,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应以临床价值和需求为导向,遵循中兽医药理论,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新技术、新方法从 多角度研究分析药品的质量特征。同时,质量研究还应体现质量源于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对药材/饮片、中间体(中间产物)、制剂的药用物质及关键质量属性在不同环节之间的量质传递研究,以及药用物质与辅料、药包材相互影响的研究,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为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将根据科学研究和中医药发展情况继续完善。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中兽医药理论指导
  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复杂,在进行质量研究时应尊重传统中兽医药理论与实践,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采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研究,反映中药整体质量。
  (二)传统质量控制方法与现代质量研究方法并重
  传统经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鼓励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应根据药物自身特点,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现代研究方法分析药品的质量特征,研究质量特征的表征方法、关键质量属性、质量评价方法和量质传递规律,有效地反映药品的质量。
  (三)以药用物质基础为重要研究内容
  在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过程中,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应以中兽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指导,同时关注与安全性、有效性的关联研究。通过药用物质基础相关属性的研究为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以保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为目标
  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指标应能反映药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的药用物质及关键质量属性、量质传递规律以及药用物质与辅料、药包材相互影响是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围绕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指标,以客观地表征中药质量特征,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五)贯穿药品全生命周期
  兽用中药质量研究不仅应体现在原辅料质量、生产工艺及设备选择、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剂质量标准制定、风险控制与评估等药品生产全过程,还应贯穿于药品全生命周期。应加强药品上市后质量研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均一。
  三、主要内容
  (一)药材/饮片
  药材/饮片作为制剂源头,其质量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应加强药材/饮片生产全过程质量研究与控制,鼓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药材/饮片的追溯体系。
  兽用中药新药用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应参考其系统研究结果,并结合具体品种的药材/饮片及其与中间体、制剂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确定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指标及范围,以满足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设计要求。
  应关注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藏过程中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对药材安全性的影响。如处方中含有动物药味,应关注引入病原体的可能性;同时,应关注动物药味中激素、抗菌素使用的问题,以及一些药材感染产毒真菌而发生的真菌毒素污染等,必要时建立专门的安全性控制方法;处方若含雄黄、朱砂等矿物 3 药时,还应建立合理的矿物纯度控制指标,并研究其可能在人体溶出被吸收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价态对安全性的影响;处方若含毒性药味,应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必要时制定合理的限量或含量范围。
  (二)中间体
  中间体研究是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结合制备工艺特点,研究中间体(如生药粉、浓缩液、浸膏等)的质量,特别是直接用于药物制剂的中间体。根据药品的不同特点,研究其理化性质、化学成份、生物活性等以及与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
  1.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研究对于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后续的制剂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化学成份复杂、有效成份不明确的中 药复方制剂,应关注中间体整体理化性质研究。对于液体和半固体,应根据后续制剂的需要和药用物质组成研究情况,从性状、相对密度、pH 值、澄明度、流动性、总固体等质量信息中确定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质量属性。
  对于直接入药的生药粉,应重点关注其粒度、粒径分布及混合均匀度等。
  对于浸膏粉,应对流动性、堆密度、溶解性、吸湿性等进行研究,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和后续制剂的要求,确定其关键质量属性。
  2.化学成份
  中药的化学成份复杂多样,应根据兽用中药新药的特点,进行有重点的系统化学成份研究。
  2.1 复方制剂
  复方制剂的质量研究应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功能主治、既往使用情况开展系统的化学成份研究。
  应重视处方药味化学成份文献研究,了解各种成份的化学类别、结构、含量以及分析测定方法等。
  重点关注与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化学成份,关注处方中君药、贵细药、毒剧药或用量较大药味的化学成份。
  对确定的工艺所得的药用物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识别关键质量属性。
  2.2 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及其制剂
  由于此类提取物在制备过程中富集了与药效有关的化学成份,应重点系统研究提取物的组成、化学成份含量等,并通过单体成份含量、大类成份含量及指纹/特征图谱等多种方式予以充分表征。
  还应对提取物中其他成份的种类等进行研究,以保证提取物药用物质基础的稳定均一。
  3.与安全性有关的因素
  3.1 内源性毒性成份
  处方中若含有毒性药味时,应结合毒理学研究结果分析内源性毒性情况,同时还应关注含有与已发现的毒性成份化学结构类似成份的药味,以及与已知毒性药味相同科属的药味。
  对于含毒性成份明确的药味时,应建立毒性成份的限量检查方法,明确安全限量或规定不得检出;若毒性成份又是有效成份时,则应根据文献报道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结果制定毒性成份的含量范围(上下限)。
  对于含毒性明确但毒性成份尚不明确的药味时,应根据中兽医药理论和临床传统使用方法,研究确定其安全剂量范围,或开展毒性成份的确定性研究和药用物质毒理的深入研究,加强质量控制。
  3.2 外源性污染物
  外源性污染物主要包括由药材/饮片中引入的农药残留(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降解物)、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还包括提取加工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残留、树脂残留等以及贮藏过程中(如适用)滋生的微生物。此外,还应关注可能来自设备及其组件的污染。
  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中间体中所含外源性污染物的情 况,对于可能由药材/饮片中引入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的,应分析其在中间体中的保留情况,研究建立必要的检查方法。6 若提取加工过程中有使用树脂及/或有机溶剂时,应研究分析其在中间体中的残留或富集情况,评估安全性风险,并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法。
  4.生物活性
  鼓励开展探索兽用中药新药的生物活性测定研究。建议结合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结果,建立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作为常规物理化学方法的替代或补充,提高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评价与功能主治(适应症)、安全性的关联性。
  (三)制剂
  应根据兽用中药新药特点,在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生产过程以及稳定性等研究基础上,结合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开展制剂质量研究,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剂型
  剂型是影响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兽用中药新药一般基于临床使用需求,综合考虑药物处方组成、药用物质的理化性质、不同剂型的载药量、临床用药剂量、患者的顺应性等因素选择给药途径并确定剂型。
  兽用中药新药应根据不同剂型特点和要求,研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项目以表征所选剂型的特点。不同类型制剂一般要求可参照《中国药典》制剂通则的规定设定关键控制指标,如口服固体制剂的崩解时限、栓剂的融变时限等。
  2.制剂处方、成型工艺
  制剂处方的确定应参考中间体的理化性质、化学成份和生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还应结合剂型特点综合考虑中间体的性质、所选辅料的作用及原辅料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成型工艺过程对药用物质的影响和质量控制方法。
  应关注药用物质在制剂过程中受到溶剂、辅料以及各种加工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有效成份、易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其他不稳定成份在干燥、灭菌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或受热时间过长造成的成份损失等质量影响。
  应参考药用物质稳定性情况,确定制剂工艺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目标,以保证药品质量稳定。
  3.微生物控制
  药材/饮片及其制剂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微生物污染(包括初级污染、次级污染),应结合处方药味、加工或工艺特点、给药途径、药品特性等情况综合考虑,研究采取适当的微生物控制措施或采用适当的去除微生物的方法(如热压处理、瞬时高温等)。去除微生物的方法应经过验证,并保证其对药 用物质基础无明显影响。
  对于制剂必须进行微生物检验,其微生物限度取决于剂型和给药途径。微生物限度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
  4.其他
  对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物新药,建议根据剂型的要求开展溶出度研究,建立相应的溶出度检查方法;鼓励对其他类型创新药物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相关研究。对于在制剂中含量较少或在制剂处方中占比较少的药用物质,应关注其含量均匀度,并进行相关研究及验证。
  (四)质量研究的关联性
  1.与安全性、有效性的关联性
  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应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目的,选择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指标,表征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特征。
  2.与工艺研究的关联性
  不同制备工艺获得的药用物质及其性质不同,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质量研究应贯穿于工艺研究及生产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确保生产出质量一致的产品。
  3.与稳定性研究的关联性
  稳定性研究也是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稳定性研究的考察指标应能反映药品内在质量变化、反映质量研究的结果。质量研究应关注制剂中挥发性、热敏性、易氧化等不稳定成份、有效成份的变化,特别应关注毒性成份的变化。应关注生药粉入药、有发酵过程等污染风险较高的药材/饮片及其制剂贮藏期间真菌毒素等污染的变化并进行控制。
  四、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21年1月14日.

  附件4:《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doc

  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一、概述
  质量标准是兽用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应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体现药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保障药品质量可控。
  研究者应根据兽用中药新药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药用物质的理化性质、制剂的特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并确定质量标准控制指标,还应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质量标准的内容,提高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水平,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我国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提供技术指导,重点阐述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要求,天然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也可参照本指导原则。
  二、基本原则
  (一)质量标准应能反映中药质量
  质量标准应根据中药的特点反映中药制剂的质量,并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相关联。鼓励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中药活性成份的探索性研究,对处方中所有药味均应建立相应的鉴别方法;通常应选择所含有效(活性)成份、毒性成份和其他指标特征明显的化学成份等作为检测指标。建立质量标准应对检验项目及其标准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检验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在质量标准研究过程中,鼓励探索临床试验及非临床研究结果与试验样品中各指标成份的相关性,开展与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质量研究,为质量标准中各项指标确定的合理性提供充分的依据。
  (二)质量标准研究的关联性
  中药饮片或提取物、中间产物、制剂等质量标准构成了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药品质量可追溯的基础;反映了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定量或质量可控的药用物质从饮片或提取物、中间体到制剂的传递过程,这种量质传递过程符合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特点,也体现了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工艺设计、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的关系。
  (三)质量标准研究应反映制剂特点
  质量标准应结合制剂的处方组成、有效成份或指标成份、辅料以及剂型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研究。不同药物制剂的药用物质基础各不相同,其质量标准的各项检测指标、方法及相关要求等也应分别体现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药质量控制方法选择应因药制宜,鼓励多种方法融合。中药复方制剂所含成份与其处方、工艺密切相关,应在其质量标准中建立多种指标的检验检测项目。质量标准各项指标限度及其范围应根据临床试验用样品等的研究数据来确定。
  (四)质量标准应科学、规范、可行
  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应符合《中国药典》凡例、制剂通则和各检验检测方法等的要求。质量标准研究应参照《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的规范,按照《中国药典》中的《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系统研究和验证,以证明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质量标准研究用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各检验检测方法应简便、可行。应根据检验检测的需要,合理地选择标准物质,鼓励选择对照提取物用于多指标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新增的标准物质应按照《药品标准物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结构确证、纯度分析等标定相关研究,并按《药品标准物质原料申报备案办法》的要求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标准物质进行备案。
  (五)质量标准研究的阶段性
  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是随着新药研究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临床试验前的研究阶段,应着重研究建立包括毒性成份在内的主要指标的检验检测方法,质量标准涉及安全性的指标应尽可能全面。在临床试验期间,应研究建立全面反映制剂质量的指标、方法,提高药品质量的可控性。新药上市前的研究阶段,应重点考虑制剂质量标准的各项指标与确证性临床试验样品质量标准相应指标的一致性。基于风险评估的考虑,合理选择纳入质量标准的检验检测项目,并根据临床试验用样品的检验检测数据制定合理的限度、含量范围等。药品上市后,还应积累生产数据,继续修订完善质量标准。
  (六)质量标准应具有先进性
  质量标准采用的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并符合简便、灵敏、准确和可靠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符合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及检验检测实际需要,鼓励在质量标准中合理利用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利于更好地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对于提高和完善质量标准的研究,若有采用新方法替换标准中的原方法的情况,则应开展二者的对比研究,合理确定相关指标的质量控制要求。
  三、主要内容
  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药品名称、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指纹/特征图谱、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等。以下就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中部分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一般要求进行简要说明:
  (一)药品名称
  包括药品正名与汉语拼音名,名称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二)处方
  处方包括组方饮片和提取物等药味的名称与用量,复方制剂的处方药味排序一般应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固体药味的用量单位为克(g),液体药味的用量单位为克(g)或毫升(ml)。处方中各药味量一般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g、ml等)的制成量折算;除特殊情况外,各药味量的数值一般采用整数位。
  处方药味的名称应使用国家药品标准或药品注册标准中的名称,避免使用别名或异名,详细要求参照《中国药典》的有关规范。如含有无国家药品标准且不具有药品注册标准的中药饮片、提取物,应单独建立该药味的质量标准,并附于制剂标准中,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应包括其制备工艺。
  (三)制法
  制法为生产工艺的简要描述,一般包含前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干燥和成型等工艺过程及主要工艺参数。制法描述的格式和用语可参照《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的格式和用语进行规范,要求用词准确、语言简练、逻辑严谨,避免使用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语句。
  (四)性状
  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质量特性,应按制剂本身或内容物的实际状态描述其外观、形态、嗅、味、溶解度及物理常数等。通常描述外观颜色的色差范围不宜过宽。复合色的描述应为辅色在前,主色在后,如黄棕色,以棕色为主。性状项的其他内容要求应参照《中国药典》凡例。
  (五)鉴别
  鉴别的常用方法有显微鉴别法、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光谱法和生物学方法等。鉴别检验一般应采用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快速和操作便捷的方法,鼓励研究建立一次试验同时鉴别多个药味的方法。
  制剂中若有直接入药的生药粉,一般应建立显微鉴别方法;若制剂中含有多种直接入药的生药粉,在显微鉴别方法中应分别描述各药味的专属性特征。化学反应鉴别法一般适用于制剂中含有矿物类药味以及有类似结构特征的大类化学成份的鉴别。色谱法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TLC/HPTLC)、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PLC)等。TLC法可采用比移值和显色特征等进行鉴别,对特征斑点的个数、比移值、斑点颜色、紫外吸收/荧光特征等与标准物质的一致性予以详细描述;HPLC法、GC法可采用保留时间等色谱特征进行鉴别。若处方中含有动物来源的药味并且在制剂中仅其蛋白质、多肽等生物大分子成份具备识别特征,应研究建立相应的特异性检验检测方法。
  (六)检查
  1. 与剂型相关的检查项目
  应根据剂型特点及临床用药需要,参照《中国药典》制剂通则的相应规定,建立反映制剂特性的检查方法。若《中国药典》通则中与剂型相关的检查项目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作为可选项,应根据制剂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并说明原因。
  2. 与安全性相关的检查项目
  处方含易被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污染的药味,或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辅料、分离材料等有可能引入有害元素,应建立相应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限量检查方法,应在充分研究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限度,并符合《中国药典》等标准的相关规定。
  制剂工艺中若使用有机溶剂(乙醇除外)进行提取加工,在质量标准中应建立有机溶剂残留检查法;若使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应根据树脂的类型、树脂的可能降解产物和使用溶剂等情况,研究建立提取物中可能的树脂有机物残留的限量检查方法,如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可能的降解产物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苯、正己烷、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等。上述溶剂残留限度或树脂有机物残留限度应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或参照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的相关要求制订。
  若处方中的药味含有某一种或一类毒性成份而非药效成份,应针对该药味建立有关毒性成份的限量检查方法,其限度可根据相应的毒理学或文献研究资料合理制定。
  3. 与药品特性相关的检查项目
  应根据药品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如提取的天然单一成份口服固体制剂应建立有关物质、溶出度等的检查方法;含难溶性提取物的口服固体制剂,应进行溶出度的检查研究。主要指标成份为多糖类物质的制剂,应研究建立多糖分子量分布等反映大分子物质结构特征的专属性检查方法。
  4. 检查限度的确定
  质量标准中应详细说明各项检查的检验方法及其限度。一般列入质量标准的检查项目,应从安全性方面及生产实际充分论证该检验方法及其限度的合理性。设定的检查限度尤其是有害物质检查限度应在安全性数据所能支持的水平范围以内。
  (七)浸出物
  浸出物检查可用作控制提取物总量一致性的指标。浸出物的检测方法可根据制剂所含主要成份的理化性质选择适宜的溶剂(不限于一种),基于不同的溶剂可将浸出物分为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乙酸乙酯浸出物及醚浸出物等。应系统研究考察各种影响因素对浸出物检测的影响,如辅料的影响等。浸出物的检测方法中应注明溶剂的种类及用量、测定方法及温度参数等,并规定合理的浸出物限度范围。
  (八)指纹/特征图谱
  兽用中药新药制剂(提取的天然单一成份制剂除外)一般应进行指纹/特征图谱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标准。内容一般包括建立分析方法、色谱峰的指认、建立对照图谱、数据分析与评价等过程。
  指纹/特征图谱一般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如HPLC/UPLC法、HPTLC法、GC法等。应根据所含主要成份的性质研究建立合适的供试品制备方法。若药品中含多种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不同类型成份,可考虑针对不同类型成份分别制备供试品,并建立多个指纹/特征图谱以分别反映不同类型成份的信息。若一种方法不能完整体现供试品所含成份特征,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获取不同的指纹/特征图谱进行分析。
  指纹/特征图谱的检测方法、参数等的选择,应以反映制剂所含成份信息最大化为原则。一般选取容易获取的一个或多个主要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作为参照物;若无合适的参照物,也可选择图谱中稳定的色谱峰作为参照峰,并应尽可能对其进行指认。
  通过对代表性样品指纹/特征图谱的分析,选择各批样品中均出现的色谱峰作为共有峰。可选择其中含量高、专属性强的色谱峰(优先选择已知有效/活性成份、含量测定指标成份及其他已知成份)作为特征峰。指纹/特征图谱研究过程中,应尽可能对图谱中主要色谱峰进行指认。
  指纹/特征图谱一般以相似度或特征峰相对保留时间、峰面积比值等为检测指标。可根据多批样品的检测结果,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机软件获取共有峰的模式,建立对照指纹图谱,采用上述软件对供试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比较,并关注非共有峰的特征。特征图谱需确定各特征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其范围。应在样品检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制定指纹/特征图谱相似度或相对保留时间、峰面积比值及其范围。
  (九)含量测定
  1. 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
  制剂的处方组成不同,其含量测定指标选择也不相同。提取的天然单一成份制剂选择该成份进行含量测定。组成基本明确的提取物制剂应建立一个或多个主要指标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应研究建立大类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
  复方制剂应尽可能研究建立处方中多个药味的含量测定方法,根据其功能主治,应首选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相关联的化学成份,一般优先选择有效/活性成份、毒性成份、君药所含指标成份等为含量测定指标。此外,需考虑含量测定指标与工艺、稳定性的相关性,并尽可能建立多成份或多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若制法中包含多种工艺路线,应针对各种工艺路线研究建立相关有效/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若有提取挥发油的工艺,应进行挥发油总量或相应指标成份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视情况列入标准;若含有明确的热敏感成份,应进行可反映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受热程度及稳定性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视情况列入标准。
  2. 含量测定方法
  含量测定方法包括容量(滴定)法、色谱法、光谱法等,其中色谱方法包括GC法和HPLC/UPLC法等,挥发性成份可优先考虑GC法或GC-MS法,非挥发性成份可优先考虑HPLC/UPLC法。矿物类药味的无机成份可采用容量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所采用的方法应通过方法学验证。
  3. 含量范围
  提取的天然单一成份及其制剂一般应规定主成份的含量范围;应根据其含量情况和制剂的要求,规定单位制剂中该成份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比范围。
  提取物质量标准中应规定所含大类成份及主要指标成份的含量范围,大类成份及主要指标成份可以是一种或数种成份;制剂应根据提取物的含量情况和制剂的要求,规定大类成份和主要指标成份的含量范围。
  复方制剂鼓励建立多个含量测定指标,并对各含量测定指标规定含量范围。处方若含有可能既为有效成份又为有毒成份的药味,应对其进行含量测定并规定含量范围。
  (十)生物活性测定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一般包括生物效价测定法和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法。由于现有的常规物理化学方法在控制药品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鼓励探索开展生物活性测定研究,建立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作为常规物理化学方法的替代或补充。
  采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应符合药理学研究的随机、对照、重复的基本原则,建立的方法应具备简单、精确、可行、可控的特点,并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试验系统的选择与实验原理和制定指标密切相关,应选择背景资料清楚、影响因素少、检测指标灵敏和性价比高的试验系统。表征药物的生物活性强度的含量(效价)测定方法,应按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要求进行验证。不同药物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详细要求,可参照相关指导原则。
  (十一)规格
  制剂规格表述应参照《中成药规格表述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
  (十二)贮藏
  贮藏项目表述的内容系对药品贮藏与保管的基本要求。药品的稳定性不仅与其自身的性质有关,还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应通过对直接接触药材(饮片)、提取物、制剂的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进行系统考察,根据稳定性影响因素和药品稳定性考察的试验结果,确定贮藏条件。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0年.
  2.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兽药国家标准工作手册》(第三版),2018年6月.

作者: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来源: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版权与免责声明举报违规内容举报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畜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畜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畜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451-88003358 电子信箱:info#chinafarming.com(请把#换成@)